Home Dictionary Setting Browse
{{ locale | translate }}
Show Tooltip When Hovering over Canon Texts
Translate Pāḷi Texts on Left-side Treeview

What Languages of Dictionaries to Show?
Pāli-English
Pāli-Japanese
Pāli-Chinese
Pāli-Vietnamese
Pāli-Burmese

The Order of Languages of Dictionaries to Show?
+ - {{ "zh_TW" | translate }} {{_("Translation")}}
+ - Tipiṭaka (Mūl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piṭaka (Mūla)") }}
+ - Suttapiṭak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piṭaka") }}
+ - Dīgh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īghanikāya") }}
+ - 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
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hā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hāvaggapāḷi") }}
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7. Mahāsamay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Mahāsamayasuttaṃ") }}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9.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Pāthika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Pāthikavaggapāḷi") }}
8. Siṅgā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iṅgāl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jjhim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jjhimanikāya") }}
+ - Mūlapaṇṇās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ūlapaṇṇāsapāḷi") }}
1. Mūlapariyā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Mūlapariyāy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2. Sīhan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Sīhanād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3. Opamm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Opamm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4. Mahā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Mahāyamak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5. Cūḷa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Cūḷayamak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
1. Gahapati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Gahapati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2.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Bhikkhu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5.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rāhmaṇ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Aṅguttar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Aṅguttaranikāya") }}
+ - Ti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kanipātapāḷi") }}
(7) 2.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2. Mahā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Khuddak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nikāya") }}
+ -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1. Saraṇattay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Saraṇattay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2. Dasasikkhāpad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Dasasikkhāpad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3. Dvattiṃsākār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Dvattiṃsākāro")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4. Kumārapañhā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Kumārapañhā")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5. Maṅga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Maṅgalasutt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6. Rata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Ratanasutt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7. Tirokuṭṭ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Tirokuṭṭasuttaṃ") }}
鄧殿臣 {{_("Translation")}}
鄧殿臣 {{_("Contrast Reading")}}
+ - Dhammapad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Yama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 Appam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Appamād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3. 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Cit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4. Pupp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Pupp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āl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6. Paṇḍi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Paṇḍi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7. Arah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Arahan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8. Sahas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ahass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9. Pāp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Pāp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0. Daṇḍ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Daṇḍ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1. Jar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Jarā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2. A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2. At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3. Lo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3. Lo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4. Bud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4. Budd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5. Suk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5. Suk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6. P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6. Piy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7. Ko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7. Kod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8. Ma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8. Mal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9. Dhammaṭṭ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9. Dhammaṭṭ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0. Mag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0. Magg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1. Pakiṇṇ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1. Pakiṇṇa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2. Nira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2. Niray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3. Nā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3. Nāg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4. Taṇ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4. Taṇhā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5.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5. Bhikkhu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6.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6. Brāhmaṇ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 - Sutt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nipātapāḷi") }}
1. Ura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Urag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2. Cūḷ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Cūḷ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3.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4. Aṭṭh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ṭṭhak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5. Pārāyan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ārāyan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 - {{ "en_US" | translate }} {{_("Translation")}}
+ - Tipiṭaka (Mūl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piṭaka (Mūla)") }}
+ - Suttapiṭak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piṭaka") }}
+ - Aṅguttar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Aṅguttaranikāya") }}
+ - Eka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Ekakanipātapāḷi") }}
3. Akamman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Akammani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Ad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dan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aṇihitaacc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aṇihitaacch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6. Accharāsaṅghā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Accharāsaṅghāt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Du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ukanipātapāḷi") }}
1. Kammakar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Kammakaraṇ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Bāl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Sama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Samacitt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ari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aris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0)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5. Bāl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1) 1. Āsāduppaja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1. Āsāduppajah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Khuddak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nikāya") }}
+ -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1. Saraṇattay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Saraṇattayaṃ")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Dhammapad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Yam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 Appam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Appamād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Cit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Pupp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Pupp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āl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6. Paṇḍi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Paṇḍi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7. Arah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Arahan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8. Sahas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ahass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9. Pāp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Pāp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0. Daṇḍ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Daṇḍ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1. Jar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Jarā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2. A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2. At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3. Lo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3. Lo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4. Bud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4. Budd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5. Suk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5. Suk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6. P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6. Pi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7. Ko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7. Kod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8. Ma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8. Mal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9. Dhammaṭṭ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9. Dhammaṭṭ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0. Mag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0. Magg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1. Pakiṇṇ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1. Pakiṇṇ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2. Nira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2. Nira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3. Nā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3. Nāg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4. Taṇ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4. Taṇhā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5.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5. Bhikkhu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6.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6. Brāhmaṇ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Sutt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nipātapāḷi") }}
1. Ura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Urag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 Cūḷ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Cūḷ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Aṭṭh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ṭṭh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ārāyan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ārāyan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八頌經品

1. 愛慾經

772.

他追求愛慾,心滿意足,

肯定感到高興,因為實現了凡人的願望。

773.

如果他滿懷渴望,追求愛慾,

卻未能如願,他就感到痛苦,猶如利箭穿身,

774.

避開愛慾,猶如不踩蛇頭,

這樣的有識之士克服世上的這種執著。

775.

他貪求種種愛慾:田地、財產、金子、牛、馬、僕人、

婦女、親屬;

776.

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

痛苦追隨他,猶如河水湧入漏船。

777.

因此,有識之士應該永遠避開愛慾;

摒棄它們,搯出船中漏水,越過河水,到達彼岸。

Kāmasuttaṃ paṭhamaṃ niṭṭhitaṃ.

2. 洞窟八頌經

778.

一個生活在洞窟裡的人有許多遮蔽,沉溺在愚痴中;

這樣的人遠遠沒有達到超脫,因為在這世上,愛慾是很難摒棄的。

779.

聽憑願望,執著生存的快樂,

尋求未來或過去的愛慾,貪戀今日和往昔的愛慾,這樣的人很難獲得解脫,因為解脫不能依靠別人。

780.

貪求,迷戀,沉醉於愛慾,吝嗇,邪惡,

這樣的人陷入痛苦時,悲嘆道:“我們死後,將成為什麼?”

781.

因此,讓世人學會知道什麼是世上的邪惡,

讓他不要行惡,因為智者說道:人生是短暫的。

782.

我看到世上貪戀生存的人戰戰兢兢;

這些可憐的人面臨死亡嘟嘟噥噥,不能擺脫對生存的貪戀。

783.

請看,這些執著自我的人戰戰兢兢,猶如水流枯竭的魚兒。

看到這種情形,那就不要執著自我,不要執著生存。

784.

智者應該排除對兩極的渴望,徹底理解諸觸,沒有貪慾,

不做自己譴責的事,不受所見所聞污染。

785.

越過水流,不受執著污染,牟尼應該徹底理解名想,

拔出利箭,努力雲遊,不貪戀這世和彼世。

Guhaṭṭhakasuttaṃ dutiyaṃ niṭṭhitaṃ.

3. 邪惡八頌經

786.

思想邪惡的人爭辯,思想純真的人也爭辯,

而牟尼不參與發生的爭辯,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礙。

787.

一個受慾望支配、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的人,怎麼會放棄自己的見解呢?

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怎麼理解就怎麼說。

788.

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讚揚自己的德行戒行,

智者認為這種自我吹噓的人不高尚。

789.

平靜沉著,不稱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

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智者認為這樣的比丘高尚。

790.

他的觀點是人為的、臆想的、偏頗的、污穢的,

無論他怎樣自以為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791.

信奉某種觀點後,便難以擺脫。人們考察各種觀點,決定取捨。

因此,人們在種種信奉中,拋棄或接受某種觀點。

792.

純潔者在這世上不接受關於各種存在的人為觀點;

他摒棄虛妄和驕傲,無所執著,還會依靠什麼行動呢?

793.

執著種種觀點便會導致爭論,但依憑什麼與無所執著的人爭論呢?

因為他即不接受,也不拒絕,在這世上滌除一切觀點。

Duṭṭhaṭṭhakasuttaṃ tatiyaṃ niṭṭhitaṃ.

4. 純潔八頌經

794.

“我看見純潔者、優秀者、健康者,由於所見,人得到淨化。”

持有這種觀點,並認為至高無上。便會依靠知識,尋找純潔者。

795.

如果所見能使人淨化,或者知識能使人擺脫痛苦,

那麼有貪愛的人便可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化,因為按照他的這種觀點,只能得出這種結論。

796.

不執著所見、所聞、德行、所想和

善惡,拋棄一切所得,在這世上無所作為,這樣的婆羅門不認為能通過別的途徑達到淨化。

797.

有些人拋棄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種;他們追隨慾望,不能超越執著,

抓住這個,捨棄那個,就像猴子抓住這根樹枝,捨棄那根樹枝。

798.

一個人遵奉戒行,執著名想,便會陷入種種事情,

而充滿智慧,具有知識的智者理解萬物,不會陷入種種事情。

799.

對萬事萬物,無論是所見,所聞,還是所想,都不懷敵意;

在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目光遠大,公開遊蕩的人?

800.

他們不製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也不自稱"無比純潔";

他們斬斷執著的束縛,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貪求。

801.

克服罪惡,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沒有任何執著,

這樣的婆羅門不迷戀貪慾,不沾染貪慾,對今世和彼世都不執著。

Suddhaṭṭhakasuttaṃ catutthaṃ niṭṭhitaṃ.

5. 至高八頌經

802.

在這世上,一個執著觀點的人總把自己的觀點說成至高無上,

而把別人的觀點說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擺脫爭論。

803.

他在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

於是他執著其中,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

804.

智者說:這是一種束縛,由於這種束縛而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

因此,比丘不執著所見、所聞、所想和德行戒行。

805.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製造觀點,

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為自己低於別人或高於別人。

806.

拋棄所得,無所執著,甚至也不依賴知識;

不追隨宗派團體,甚至不採納任何觀點。

807.

不渴求兩極,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種種存在,

在考察萬物後,毫無執著。

808.

對於世上所見、所聞、所想毫無人為的名想;

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婆羅門?

809.

不製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不接受萬物,

不依賴德行戒行,這樣的婆羅門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Paramaṭṭhakasuttaṃ pañcamaṃ niṭṭhitaṃ.

6. 衰老經

810.

生命確實短暫,不到一百歲,就要死去,

即使能活得更長,最後仍會衰老而死。

811.

人們總為自己喜愛之物悲傷,因為占有之物不會永恆;

認識到存在之物總要消亡,不要居家。

812.

人認為“這是我的”,但還是隨死亡而消失;

認識到這一點,虔誠的智者不會崇拜自我。

813.

正如醒著的人看不見夢中相遇的情景,

人也看不見亡故的親人。

814.

凡是看到和聽說的人,都有一個稱呼他的名字;

一旦這個人死去,只留下他的名字。

815.

貪戀自己喜愛之物的人,不能擺脫憂慮、悲傷和貪婪,

因此,牟尼們摒棄執著,四處雲遊,尋求寧靜。

816.

人們認為比丘毫無執著,四處雲遊,經常獨處隱居,

不在世上顯現自己,這是正確的。

817.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無所依賴,即不喜歡,也不厭惡,

悲傷和貪婪沾不上他,猶如水珠沾不上樹葉。

818.

猶如水珠沾不上荷葉,猶如水珠沾不上蓮花,

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見,所聞,所想。

819.

純潔者不考慮所見、所聞、所想;

他不願意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化,因為他既不激動,也不冷漠。

Jarāsuttaṃ chaṭṭhaṃ niṭṭhitaṃ.

7. 提舍彌勒經

820.

可尊敬的提舍彌勒說道:“世尊,請你說說沉緬淫欲的害處,

聽了你的教誨,我將學習隱居。”

821.

世尊說道:“彌勒啊!沉緬淫欲的人忘卻教誨,

以錯誤的方式生活,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

822.

“他原先獨自雲遊,現在沉緬淫欲,

人們稱這樣的人為凡夫俗子,猶如一輛失控的車子。

823.

“他原先享有的榮譽和名聲喪失殆盡;

看到這種情形,他應該學會放棄淫欲。

824.

“受意願控制的人,修禪時像個不幸者;

這樣的人聽到別人的罵聲,就會生氣。

825.

“受別人話語的挑動,他會動刀動槍;

這樣的人貪得無厭,沉醉於謊言。

826.

“被稱為智者的人,堅持獨自遊蕩,

即使讓他性交,他也會像傻瓜那樣感到為難。

827.

“牟尼認識過去、未來和現在的危險,

獨自雲遊,堅持不懈,不沉緬淫欲。

828.

“應該學會隱居,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為,

但也不要由此認為自己最優秀,即使已接近涅槃。

829.

“一無所有,四處雲遊,不渴求淫欲,

越過水流,這樣的牟尼受到貪戀愛慾的人們的妒羡。

Tissametteyyasuttaṃ sattamaṃ niṭṭhitaṃ.

8. 波修羅經

830.

人們總是說自己的教義純潔,其他的教義不純潔;

信奉什麼便說什麼好,各自確認各自的真理。

831.

他們喜歡爭論,熱衷集會,互相指稱對方是傻瓜:

他們依據各自的教義進行爭論,自稱是能人,渴望獲得讚揚。

832.

在集會上,熱衷爭論,希望受到讚揚,害怕辯論失敗;

一旦遭到駁斥,便忿忿不平,挑剔對方,怒衝衝責備對方。

833.

評判團宣布他的論點已被駁倒;

由於辯論失敗,他哀嘆,憂傷,痛哭道:“他戰勝了我。”

834.

在沙門中出現這些爭論,在這些爭論中有勝有敗,

看到這種情形,應該迴避爭論;博得幾聲讚揚,沒有多大意義。

835.

在集會上振振有詞,博得讚揚,

他便笑容滿面,趾高氣揚,如願以償,達到目的。

836.

驕傲是失敗之母,而他依然趾高氣揚,夸夸其談,

看到這種情形,應該迴避爭論,因為智者認為純潔不靠爭論。

837.

正像國王供養的英雄吶喊著,渴望與對手較量,

英雄啊,你到論敵那裡去吧!這時不存在過去那樣的爭鬥。

838.

那些人持有觀點,進行爭論,聲稱“這就真理”。

你與他們去爭論吧!因為在這裡,即使挑起爭論,也沒有對手。

839.

這些人不懷敵意,四處雲遊,不以這種觀點反對那種觀點。

在這世上,他們不把某種東西視為至高。波修羅啊!在他們身上,你能撈到什麼呢?

840.

你陷入思辨,腦子裡考慮著各種觀點,

即使與聖潔者相交,也不可能與他同行。

Pasūrasuttaṃ aṭṭhamaṃ niṭṭhitaṃ.

9. 摩根提耶經

841.

“縱然見了貪愛、厭棄和貪慾,也毫無淫欲,

何況這個充滿污穢的東西(指摩根提耶的女兒),我甚至不願用腳碰它一下。”

842.

“如果你連這樣一個為眾多國王追逐的女寶都不要,

那你說說你的觀點、德行戒行、生活和再生。”

843.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我要說的是:

我考察萬事萬物,不予採納;

我觀察各種觀點,不予採納;

我識別和看到內在寧靜。”

844.

摩根提耶說道:

“牟尼啊!你說你不採納

那些人為的觀點,

那麼,智者們如何解釋‘內在的寧靜’的含義?”

845.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智者認為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

德行戒行,

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

和無德行戒行;

拋開這些,不予採納,

寧靜,獨立,不貪戀存在。”

846.

摩根提耶說道:“如果說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

德行戒行,

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

和無德行戒行,

我認為這是糊塗觀念,

因為有些人就是靠所見而獲得純潔。”

847.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探詢和依賴所見,

在採納中走向痴迷:

你對‘內在的寧靜’一無所知,

因此稱它為糊塗觀念。

848.

“考慮自己等同於、優於或低於別人,就會由此發生爭執;

不考慮自己等同於或優於別人,便會在這三種情況下都無動於衷。

849.

“不考慮自己與別人等同與否,這樣的婆羅門怎麼會爭辯‘這是真理’,

或者與誰去爭辯‘這是謬誤’?他會與誰發生爭論呢?

850.

“出家遊行,不在村中與人相識,

擺脫愛慾,無所渴求,這樣的牟尼不會與人爭論。

851.

“讓高尚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雲遊,不要聽取和爭論那些已被摒棄的東西;

猶如有刺的蓮花不為泥水污染,

倡導平靜,無所貪戀的牟尼不為愛慾和塵世污染。

852.

“智者不因所見和所想而驕傲,因為他不是依靠這些而成為智者;

他也不受行為和所聞引導,不陷入任何執著。

853.

“擺脫名想的人沒有束縛,通達智慧獲得解脫的人沒有痴迷,

而那些執著名想和所見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蕩,擾亂他人。”

Māgaṇḍiyasuttaṃ navamaṃ niṭṭhitaṃ.

10. 毀滅以前經

854.

“具有什麼看法和什麼德行,才能稱為平靜的人?

我問你,喬達摩啊!請說說這種最優秀的人。”

855.

世尊說道:“在身體毀滅以前就已擺脫貪愛,

不執著開頭和結尾,也不考慮中間,他不崇拜任何事物。

856.

“不忿怒,不恐懼,不吹噓,不作惡,

不驕傲,說話機智,這樣的牟尼確實控制了言語。

857.

“不期望未來。不悲傷過去,

無視諸觸,不受任何觀點引導。

858.

不執著,不欺騙,不貪婪,不妒忌,

不魯莽,不輕視他人,也不毀謗他人。

859.

“不貪戀享受,不狂妄,

溫文爾雅,聰明睿智,不輕信,不厭棄他人。

860.

“不為企求什麼而學習,不為得不到什麼而生氣,

不為貪愛而受阻,也不貪戀美味。

861.

“超然,有思想,不傲慢,不考慮自己在這世上等同於、

優於或低於別人。

862.

“獨立不羈,無所依賴,理解萬物,

不貪戀存在或不存在。

863.

“不追求愛慾,沒有束縛,越過執著,

我稱這樣的人為平靜者。

864.

“他沒有兒子、牲畜、田地和財產;

他既無所得,也無所棄。

865.

“世俗之人以及沙門和婆羅門對他說的話,

並非他所推崇,因此,他無動於衷。

866.

“不貪婪,不妒忌,不說自己等同於、

優於或低於別人,這樣的牟尼擺脫劫波,不進入劫波。

867.

“在這世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不為消逝的東西悲傷,

不陷入萬物,這樣的人稱為平靜者。”

Purābhedasuttaṃ d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1. 爭論經

868.

“請你說說,許多爭吵,爭論以及悲哀、憂傷和妒忌來源於何處?

許多驕傲、狂妄以及毀謗來源於何處?”

869.

“許多爭吵,爭論、

悲哀、憂傷、妒忌、

驕傲、狂妄和毀謗來源於所愛;

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

伴隨爭論產生毀謗。”

870.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於何處?或者說世上流行的佔有來源於何處?

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於何處?”

871.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於慾念,或者說世上流行的佔有來源於俗念。

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於慾念”

872.

“在這世上,慾念來源於何處?許多抉擇來源於何處?

許多忿怒、謊言和疑惑來源於何處?或者說沙門所說的種種事物來源於何處?”

873.

人們在這世上聲稱快樂和不快樂,慾念由此產生;

看到諸色的消失和產生,世上的人作出抉擇。

874.

“忿怒、謊言和疑惑,這些事物也是二重的;

讓疑惑者理解沙門說的種種事物,在知識之路上學習。”

875.

“快樂與不快樂來源於何處?沒有什麼,就沒有它們?

請告訴我,‘消失和產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876.

“快樂和不快樂來源於諸觸:沒有諸觸,就沒有它們。

我告訴你,這是‘消失和產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877.

“在這世上,諸觸來源於何處,執著產生於何處?

沒有什麼,就沒有自私?沒有什麼,就沒有諸觸?”

878.

“諸觸來源於名色,執著產生於願望,

沒有願望,就沒有自私,沒有諸色,就沒有諸觸。”

879.

“人怎樣使諸色不存在?或者說怎樣使快樂和痛苦不存在?

請告訴我,怎樣使它們不存在?我想我們應該知道這個。”

880.

“他沒有意識名想,沒有無意識名想,沒有無名想,沒有不存在名想,

對於這樣的人,諸色不存在,因為種種虛幻的標誌來源於名想。”

881.

“我們所問的,你都作了回答,

我們還要問個問題,請你回答:

世上一些智者告訴我們說

最高的是心靈純潔,

是否還有另外的說法?”

882.

“世上一些智者說最高的是心靈純潔,

他們之中還有些智者說是滅寂,同時有些智者說是毫無執著。

883.

“懂得了這些,懂得了什麼是依賴,牟尼擺脫依賴,

不參與爭論,不陷入各種存在。”

Kalahavivādasuttaṃ ekād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2. 小集積經

884.

“各種堅持自己觀點的人進行爭論,都自稱能人,說道:

‘只有這樣理解,才懂得正法;與這相違背,那就不完善。’

885.

“這樣,他們陷入爭論,聲稱對方是愚者,外行,

那麼,他們中的哪種學說正確呢?因為他們全都自稱是能人。

886.

“如果不同意對方的說法,便是愚者、畜牲、傻瓜,

那麼,所有人都是愚者、傻瓜,因為所有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

887.

“如果觀點能使人淨化,成為智慧純潔者、能人、有識之士,

那麼,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傻瓜,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

888.

“我不說‘這個正確’,愚者互相之間才這麼說,

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因此指稱別人為愚者。”

889.

“一些人說‘這是真實的、正確的。’另一些人說:‘這是虛妄的、錯誤的。

’這樣便出現分歧,進行爭論。為什麼沙門的意見不一呢?”

890.

“因為真實只有一種,沒有第二種;人們懂得這一點,就不會爭論。

但他們各自宣揚各自的真實,因此沙門意見不一。”

891.

“為什麼那些爭論者自稱能人,宣揚不同的真實?

是相傳有許多不同的真實,還是他們抱有自己的思辯?”

892.

“沒有許多不同的真實,在這世上,除了名想,沒有永恆的事物。

在各種觀點中運用思辯,便會提出真實和虛妄的二重法。

893.

“依據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蔑視別人,

依據抉擇嘲笑別人,說別人是愚者,外行。

894.

“既然他稱別人為愚者,也就認為自己是能人。

既然他認為自己是能人,也就蔑視別人,而這樣說話。

895.

“他因觀點而忘乎所以,狂妄自大,驕傲自滿,

自以為是用思想灌頂的國王,因為自己的觀點如此完美。

896.

“如果稱別人為傻瓜,自己也就成為傻瓜;

如果自己成為精通知識的智者,那麼,沙門中便沒有一個傻瓜。

897.

“外道受塵世貪慾的影響,他們反覆說:

‘持有與此不同說法的人不純潔、不完美。’

898.

“外道固執己見,聲稱自己的觀點堅實,反覆說:

‘唯獨這裡有純潔,在其他說法中沒有純潔。’

899.

“他聲稱自己的觀點堅實,認為別人是愚者;

他說別人是愚者,不純潔,這樣,他自己挑起爭論。

900.

“一個人堅持抉擇,以自己為標準,便會陷入世間的爭論,

而拋棄一切抉擇,就不會參與世間的爭論。

Cūḷabyūhasuttaṃ dvād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3. 大集積經

901.

“一些人堅持觀點,爭辯道:‘這是真實。’

這樣,他們或者受到譴責,或者受到讚揚。”

902.

“我說,爭論的兩種結果都微不足道,不能帶來平靜。

看到這種情形,不要參與爭論,應該在沒有爭論的地方尋求平靜。

903.

“智者不傾向任何淵源不同的觀點;

他無所執著,不採納所見、所聞、怎麼會執著這些觀點呢?

904.

“崇尚德行的人們說道:‘自我控制能達到純潔。’他們嚴格遵奉戒行,心想:

‘讓我們在這世上學會純潔。’這些人渴望生存,自稱能人。

905.

“他渴望在這世上獲得純潔,如果他的德行戒行失敗,他的事業受挫,便惴惴不安,長吁短嘆,

說像離家經商的人丟失了商隊。

906.

“拋棄一切德行戒行,拋棄受譴責和不受譴責的行為,

不企求純潔和不純潔,不貪戀,不執著,平靜地雲遊。

907.

“他們依靠苦行,或者任何令人厭惡的行為,依靠所見、所聞、所想,

為了純潔哀號悲鳴,沒有擺脫對各種存在的貪愛。

908.

“有渴望的人為臆想的事物長吁短嘆,惴惴不安,

而對超脫生死的人來說,有什麼會使他們惴惴不安,長吁短嘆?”

909.

“一些人稱道的最高之法,另一些人認為是低劣之法,

那麼,他們中的哪種說法正確?因為所有的人都自稱能人。

910.

“人們認為自己的說法完美,別人的說法不妥,

這樣便出現分歧,引起爭論,都說自己的觀點正確。”

911.

“如果受到別人指責的說法是低劣的,那麼,沒有哪個人的說法是高明的,

因為每個人都聲稱自己的說法牢靠,別人的說法低劣。

912.

“他們怎樣讚揚自己的追求,便怎樣推崇自己的說法;

一切爭論都是如此,因為他們的純潔各不相同。

913.

“婆羅門不受別人引導 ;他考察諸法,不予採納,

因此,他超越爭論,不崇尚任何觀點。

914.

“'我知道,我看見,正是如此',有的人依靠觀點達到純潔。

即使他已經看見,又能怎樣?他已經偏離正路,卻說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達到純潔。

915.

“觀察者會看見名色,看見名色,就會知道它們;

隨他細細觀察或粗粗觀察,能人不認為這樣能達到純潔。

916.

“信奉教條的人不會帶來清潔,他推崇臆想的觀點,

聲稱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純潔,他看到的僅此而己。

917.

“婆羅門不進入時間和數目,不追隨觀點,不親近知識;

他理解世上各種觀點,儘管別人採納,他視若無睹。

918.

“牟尼拋棄塵世束縛;出現爭論,不追隨一方;

別人不平靜,他平靜;別人採納觀點,他不採納。

919.

“他拋棄舊煩惱,不添新煩惱,不隨心所欲,不信奉教條;

他擺脫觀點,成為智者,不執著世界,不自怨自艾。

920.

“他對萬事萬物,對任何所見、所聞、所想不用設防,

卸下重負,獲得解脫,這樣的牟尼沒有渴求,不再屬於時間。”世尊這樣說道。

Mahābyūhasuttaṃ ter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4. 迅速經

921.

“你是太陽的親屬,偉大的仙人,我要問你關於隱居和寂靜之道。

比丘怎樣才能認識它而獲得解脫,不執著世上任何東西?”

922.

世尊說道:“他應該根除一切虛妄的名稱,

說什麼‘我是思想家’,

摒棄任何內在的貪愛,

經常學習,富有思想。

923.

“他應該理解一切內在和外在的事物,

但不要因此驕傲,因為這還不是善人所說的解脫。

924.

“他不要因此認為自己高於、低於或等同於別人;

即使別人再三詢問,也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考慮。

925.

“比丘應該內心平靜,而不應該從其他任何地方尋找平靜;

對於內心平靜的人來說,既無所得,也無所失。

926.

“像大海深處沒有波濤,寂然不動,

比丘沒有慾望,寂然不動;他應該在任何地方都不驕傲。”

927.

“視野開闊的人啊!你已經闡明這種排除危險的親證之法,

現在請說說吉祥之路------波羅提木叉(律藏中的解脫戒)和禪定。”

928.

世尊說道:“不要流露貪婪的眼光,不要聽取村民的閒談,

不要垂涎美味,不要覬覦世上的一切。

929.

“在任何地方,比丘不應該為諸觸而悲傷,

不應該渴望生存,不應該面對恐怖顫抖。

930.

“得到米飯、飲料、硬食和衣服,

不應該貯藏;沒有得到,也不應該煩惱。

931.

“應該修禪,不要散漫,不要作惡,不要懈怠,

比丘應該安靜地入座和入睡。

932.

“不應該貪睡,應該保持清醒,精力充沛,

應該拋棄懶惰、虛妄、嬉笑、娛樂、淫欲和裝飾。

933.

“不應該採用阿闥婆吠陀(巫術咒語)、夢兆、面相和星相,

我的信奉者不應該對與鳥獸鳴聲術(以鳥獸鳴叫判斷吉凶)、不要實施懷孕術和醫術。

934.

“比丘不應該因受譴責而發抖,因受讚揚而得意;

他應該摒棄貪慾、忿怒、誹謗和妒忌。

935.

“比丘不應該從事買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罵人,

不應該在村裡發怒,不應該有所企求而與人談話。

936.

“比丘不應該自吹自擂,不應該胡言亂語,

不應該學會驕橫,不應該挑起爭論。

937.

“不應該墮入欺誑,不應該故意作惡,

不應該根據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輕視別人。

938.

“從嚼舌的沙門那裡聽到許多閑言閑語,不要惱怒,

不要用嚴厲的語言回敬他們,因為善人不與人為敵。

939.

“知道了這種正法,有思想的比丘應該經常觀察和學習這種正法;

理解了解脫就是平靜,應該努力遵行喬達摩的教誨。

940.

“因為他是不可征服的征服者,看到非傳統的親證之法,

所以,應該始終勤奮努力,尊敬和學習喬達摩的教誨。”世尊這樣說道。

Tuvaṭakasuttaṃ cudd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5. 執杖經

941.

“請看人們互相爭鬥,從執杖中產生恐怖,

我將按照我的感受來說明這種苦惱。

942.

“看到人們像淺水池塘裡的魚一樣亂蹦亂跳,

看到他們互相傾軋,恐怖湧上我的心頭。

943.

“世界毫無價值,四方動盪不定;

我想為自己找個住處,卻找不見一處無人居住。

944.

“看到眾生互相爭鬥,我的厭惡產生。

我看見一支難以看見的射進人心的箭。

945.

“被這支箭射中的人四處亂跑,

而拔去了這支箭,他就不再奔波,坐定下來。

946.

“不要陷入世上的種種束縛,

看透了愛慾之後,

應該自己學會涅槃。

947.

“牟尼應該誠實,不驕傲,不欺騙,不毀謗,

不忿怒,克服貪婪和自私。

948.

“嚮往涅槃的人應該克服昏睡、懶惰和遲鈍,

不應該懈怠,不應該傲慢。

949.

“不要墮入欺誑,不要貪戀諸色,

應該認清驕傲,在生活中戒絕暴力。

950.

“不應該迷戀舊事物,不應該承受新事物,

不應該哀傷消失的事物,不應該依附虛空。

951.

“我稱貪慾為洪水;我稱攝取為渴求;

感官對象是虛構的,愛慾的泥潭難以逾越。

952.

“不背離真理,站在高處,這樣的牟尼、婆羅門

拋棄一切,被稱為‘平靜’。

953.

“他是智者,精通知識,理解正法,無所依賴;

他在世上行為正直,不妒忌任何人。

954.

“他克服愛慾,越過世上難以越過的束縛;

他不悲傷,不貪婪,斬斷水流,獨立不羈。

955.

“摒棄過去和未來之事,

不執著現在之事,你將平靜地雲遊。 “

956.

“不貪戀任何名色,

不為不存在而悲傷,這樣的人在這世上不衰老。

957.

“他不考慮自己有什麼,也不考慮別人有什麼;

他沒有私心,不為自己沒有什麼而悲傷。

958.

“他不魯莽,不貪婪,不渴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如此,

問我怎樣才是堅定的人,我提供這個有益的答案。

959.

“沒有慾望,理解一切,這樣的人沒有任何因果;

他無須努力,在任何地方都看到平靜。

960.

“牟尼不考慮自己等同於、低於或高於別人,

他平靜,擺脫貪慾,既無所取,也無所棄。”世尊這樣說道。

Attadaṇḍasuttaṃ pannar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16. 舍利弗經

961.

可尊敬的舍利弗說道:“我過去從未見到過

或聽說過這樣一位妙言大師,

他從兜率天下凡

來作導師。

962.

“這位明眼者向神界和人界表明,

他驅散了一切黑暗,獨自雲遊,獲得快樂。

963.

“我帶著世間許多受束縛之人的問題來到佛陀這裡,

他是一位獨立無羈、正直無欺、下凡人間的導師。(963此句中文譯文順序與巴利原文顛倒)

964.

“厭世的比丘喜歡隱居,

生活在樹根旁,墳場中或山洞裡。

965.

“諸如此類地方,多麼恐怖!

而比丘在這種僻靜之處不應該戰慄發抖。

966.

“走向永恆的比丘在這世上面臨多少恐怖!

而他應該在僻遠之處克服這些恐怖。

967.

“精進努力的比丘怎樣說話,怎樣乞食,

怎樣修持德行戒行?

968.

“聰明睿智,富有思想,專心致志,

這樣的人學習什麼,才能像銀匠清除銀器的污垢一樣,清除自己的污垢?

969.

世尊說道:“舍利弗啊!如果厭世的人

喜歡隱居,

渴望依法獲得徹底覺醒,

那麼,我將按照我的理解向你解釋這種快樂。

970.

“聰明的,有思想的,行為規矩的比丘,

不應該畏懼五種恐怖:蚊、蠅、蛇、與人接觸和四足獸。

971.

“他不應該畏懼外道,即使發現他們對自己有很大的威脅;

他追求至善,應該進而克服其他各種恐懼。

972.

“他遭受疾病和饑餓,他應該忍受寒冷和酷熱;

他遭受各種磨難,作為出家人,應該精進努力。

973.

“他不應該偷盜,不應該說謊;他應該仁慈地對待弱者和強者;

他應該覺察內心的衝動。把它們視作摩羅的同夥,加以驅逐。

974.

“他不應該受忿怒和驕傲控制,而應該根除它們;

他應該真正凌駕於可愛和不可愛之上。

975.

“他應該崇尚智慧,喜歡善行,消除那些恐怖,

他在僻靜的居處應該克服不滿,克服四件憂慮之事;

976.

“我將吃什麼?我將在哪兒吃?昨晚睡得實在不舒服,今晚在哪兒睡?

出家雲遊的修行者應該克服這些憂慮。

977.

“他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獲得食物和衣服,應該懂得在這世上要知足,

對這些東西要保持警覺,在村中要克制自己的行為,即使受到怠慢,也不說粗話。

978.

“他應該目不斜視,足不躊躇,修習禪定,高度清醒;

他應該達到超然,凝思靜慮,斬斷疑惑和惡行。

979.

“他應該成為有思想的人,即使受到責難,也高高興興;他應該在修行的同伴中。鏟除精神障礙;

他說話應該合適,不要過分,也不要計較別人怎麼說。

980.

“他應該有思想,學會排除這世上的五塵,

克服對色、聲、味、香、觸的貪戀。

981.

“比丘應該有思想,排除對這五塵的渴求,獲得精神解脫,

然後他將適時地思考正法,

一心一意,驅除黑暗。”

Sāriputtasuttaṃ soḷasamaṃ niṭṭhitaṃ. Aṭṭhakavaggo catuttho

Niṭṭhito.

Tassuddānaṃ –

Kāmaṃ guhañca duṭṭhā ca, suddhañca paramā jarā;

Metteyyo ca pasūro ca, māgaṇḍi purābhedanaṃ.

Kalahaṃ dve ca byūhāni [1], punadeva tuvaṭṭakaṃ;

Attadaṇḍavaraṃ suttaṃ, therapuṭṭhena [2] soḷasa;

Iti etāni suttāni, sabbānaṭṭhakavaggikāti.

1. byūhāni (sī.)
2. therapañhena (sī.), sāriputtena (syā.)

Powered by web.py, Jinja2, Angular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