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g chính Từ điển Thiết lập Xem các thư mục
{{ locale | translate }}
Hiện bảng tra từ ngay khi rê chuột đến từ
Dịch các từ Pāḷi bên cột trái

Những ngôn ngữ cần hiển thị
Pāḷi - Anh
Pāḷi - Nhật
Pāḷi - Hoa
Pāḷi - Việt
Pāḷi - Miến

Chọn lại ngôn ngữ ưu tiên
+ - {{ "zh_TW" | translate }} {{_("Translation")}}
+ - Tipiṭaka (Mūl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piṭaka (Mūla)") }}
+ - Suttapiṭak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piṭaka") }}
+ - Dīgh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īghanikāya") }}
+ - 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īlakkhandhavaggapāḷi") }}
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hā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hāvaggapāḷi") }}
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7. Mahāsamay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Mahāsamayasuttaṃ") }}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9.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Pāthikavagg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Pāthikavaggapāḷi") }}
8. Siṅgā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iṅgālasuttaṃ") }}
蕭式球 {{_("Translation")}}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jjhim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jjhimanikāya") }}
+ - Mūlapaṇṇās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ūlapaṇṇāsapāḷi") }}
1. Mūlapariyā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Mūlapariyāy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2. Sīhan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Sīhanād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3. Opamm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Opamm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4. Mahā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Mahāyamak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5. Cūḷa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Cūḷayamak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Majjhimapaṇṇāsapāḷi") }}
1. Gahapati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Gahapati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2.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Bhikkhu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5.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rāhmaṇa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Aṅguttar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Aṅguttaranikāya") }}
+ - Ti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kanipātapāḷi") }}
(7) 2.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2. Mahāvaggo") }}
[{{_("Excerpt")}}] 蕭式球 {{_("Translation")}}
[{{_("Excerpt")}}] 蕭式球 {{_("Contrast Reading")}}
+ - Khuddak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nikāya") }}
+ -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1. Saraṇattay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Saraṇattay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2. Dasasikkhāpad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Dasasikkhāpad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3. Dvattiṃsākār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Dvattiṃsākāro")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4. Kumārapañhā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Kumārapañhā")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5. Maṅgal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Maṅgalasutt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6. Ratan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Ratanasuttaṃ") }}
悟醒 {{_("Translation")}}
悟醒 {{_("Contrast Reading")}}
瑪欣德尊者 {{_("Translation")}}
瑪欣德尊者 {{_("Contrast Reading")}}
7. Tirokuṭṭasutt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Tirokuṭṭasuttaṃ") }}
鄧殿臣 {{_("Translation")}}
鄧殿臣 {{_("Contrast Reading")}}
+ - Dhammapad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Yama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 Appam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Appamād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3. 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Cit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4. Pupp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Pupp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āl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6. Paṇḍi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Paṇḍi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7. Arah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Arahan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8. Sahas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ahass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9. Pāp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Pāp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0. Daṇḍ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Daṇḍ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1. Jar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Jarā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2. A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2. Att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3. Lo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3. Lo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4. Bud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4. Budd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5. Suk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5. Suk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6. P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6. Piy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7. Ko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7. Kod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8. Ma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8. Mal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19. Dhammaṭṭ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9. Dhammaṭṭh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0. Mag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0. Magg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1. Pakiṇṇ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1. Pakiṇṇak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2. Nira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2. Niray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3. Nā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3. Nāg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4. Taṇ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4. Taṇhā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5.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5. Bhikkhu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26.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6. Brāhmaṇavaggo") }}
了參法師(葉均) {{_("Translation")}}
了參法師(葉均) {{_("Contrast Reading")}}
+ - Sutt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nipātapāḷi") }}
1. Ura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Urag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2. Cūḷ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Cūḷ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3.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4. Aṭṭh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ṭṭhak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5. Pārāyan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ārāyanavaggo") }}
郭良鋆 {{_("Translation")}}
郭良鋆 {{_("Contrast Reading")}}
+ - {{ "en_US" | translate }} {{_("Translation")}}
+ - Tipiṭaka (Mūl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Tipiṭaka (Mūla)") }}
+ - Suttapiṭak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piṭaka") }}
+ - Aṅguttar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Aṅguttaranikāya") }}
+ - Eka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Ekakanipātapāḷi") }}
3. Akamman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Akammani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Ad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dan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aṇihitaacc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aṇihitaacch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6. Accharāsaṅghā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Accharāsaṅghāt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Duk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ukanipātapāḷi") }}
1. Kammakar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Kammakaraṇ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Bāl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Sama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Samacitt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ari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aris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0)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5. Bāl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1) 1. Āsāduppaja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1. Āsāduppajah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Khuddakanikāya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nikāya") }}
+ -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Khuddakapāṭhapāḷi") }}
1. Saraṇattayaṃ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Saraṇattayaṃ")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Dhammapad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Dhammapadapāḷi") }}
1. Yam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Yam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 Appamād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Appamād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Ci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Cit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Pupp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Pupp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Bā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Bāl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6. Paṇḍi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6. Paṇḍi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7. Arahan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7. Arahan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8. Sahass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8. Sahass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9. Pāp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9. Pāp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0. Daṇḍ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0. Daṇḍ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1. Jar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1. Jarā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2. Att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2. Att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3. Lo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3. Lo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4. Bud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4. Budd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5. Suk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5. Suk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6. Pi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6. Pi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7. Kod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7. Kod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8. Mal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8. Mal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19. Dhammaṭṭh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9. Dhammaṭṭh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0. Mag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0. Magg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1. Pakiṇṇ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1. Pakiṇṇ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2. Niray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2. Niray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3. Nā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3. Nāg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4. Taṇ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4. Taṇhā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5. Bhikkhu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5. Bhikkhu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6. Brāhmaṇ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6. Brāhmaṇ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 - Suttanipātapāḷi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Suttanipātapāḷi") }}
1. Urag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1. Urag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 Cūḷ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2. Cūḷ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3. Mahā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3. Mahā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4. Aṭṭhak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4. Aṭṭhakavaggo") }}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5. Pārāyanavaggo
{{ treeviewTranslatedNodeText("5. Pārāyanavaggo") }}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Translation")}}
[{{_("Excerpt")}}] Ṭhānissaro Bhikkhu {{_("Contrast Reading")}}

2. 沙門果經(DN 2)

Rājāmaccakathā

150.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王舍城童子醫王耆婆1的芒果園。   這時候是雨季第四個月的布薩日月圓之夜,摩揭陀王阿闍世.韋提希子和大臣一起坐在王宮的頂層。阿闍世王在布薩日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這個月夜真是怡人,真是美麗,真是好看,使人心生歡喜!在這個吉祥瑞相的月夜,我應拜訪哪位沙門婆羅門,使我心生敬信呢?”

151. 阿闍世王說了這番話後,一位大臣對他說: “大王,富蘭那.迦葉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富蘭那.迦葉,拜訪富蘭那.迦葉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152. 另一位大臣對阿闍世王說: “大王,末伽梨.拘舍梨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末伽梨.拘舍梨,拜訪末伽梨.拘舍梨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153. 另一位大臣對阿闍世王說: “大王,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拜訪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154. 另一位大臣對阿闍世王說: “大王,波拘陀.迦旃延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波拘陀.迦旃延,拜訪波拘陀.迦旃延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155. 另一位大臣對阿闍世王說: “大王,散若耶.毗羅胝子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散若耶.毗羅胝子,拜訪散若耶.毗羅胝子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156. 另一位大臣對阿闍世王說: “大王,尼乾陀.若提子擁有教團,擁有教派,是教派的老師,為人所認知,有名望,是宗派的創立人,受很多人推崇;他經驗豐富,出家久,年紀大。大王,願你拜訪尼乾陀.若提子,拜訪尼乾陀.若提子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這位大臣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沈默不語。

Komārabhaccajīvakakathā

157. 這時候,耆婆沈默地坐在阿闍世王附近。阿闍世王對耆婆說: “耆婆賢友,你為什麼沈默不語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和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我的芒果園。喬答摩世尊有好名聲,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大王,願你拜訪世尊,拜訪世尊會使大王心生敬信。”

158.   “耆婆賢友,既然這樣,吩咐安排象騎吧。” “大王,遵命。” 耆婆回答阿闍世王後,便吩咐安排大約五百隻雌象和一隻御用的象騎,然後回稟阿闍世王: “大王,象騎已經準備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159. ” 於是五百妃子一一登上象騎,阿闍世王登上御用的象騎,在火炬手的照明下,以王者的威嚴,從王舍城出發,前往耆婆的芒果園。

當接近芒果園的時候,阿闍世王生起了恐懼、顫抖、驚慌2。極度恐慌的阿闍世王對耆婆說: “耆婆賢友,你在欺騙我嗎?你在陷害我嗎?你要把我交給敵人嗎?為什麼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比丘僧團竟然一點人聲也沒有,即使噴嚏聲和咳嗽聲也沒有呢?”

“大王,不要恐懼。我沒有欺騙你,我沒有陷害你,我不是要把你交給敵人。大王,請前進。那邊有一間亮著燈光的圓形聚集堂。”

Sāmaññaphalapucchā

160. 象騎到了路的盡頭時,阿闍世王下象,徒步走到圓形聚集堂的門口。他問耆婆: “耆婆賢友,世尊在哪裏呢?”   “大王,那位就是世尊了。大王,世尊靠在中央的柱,面向東方,向著比丘僧團坐。”

161. 阿闍世王去到世尊那裏,站在一邊。他細看這個像清澄湖水那樣謐靜的比丘僧團,於是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這裏的比丘很寧靜,願我的優陀夷.跋陀王子也有這份寧靜。”   “大王,你心裏懷著一份父愛嗎?”   “大德,我很疼愛優陀夷.跋陀王子,所以說出這感興語。”

162. 阿闍世王對世尊作禮,對比丘僧團合掌,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可否問世尊一些問題呢?世尊可否給我一個機會,解答我的問題呢?”   “大王,請隨便問。”

163. “大德,人們以象伕、馬伕、車伕、弓箭手、旗兵、軍官、炊事兵、王子、戰士、大力士、勇士、盾兵、僕人、廚師、理髮師、浴師、糖果師、花環師、漂染師、編織師、藤師、陶師、會計師、算師及其他各種工作技能來謀生。他們在現生之中享用工作的成果,得到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妻子、子女、親友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用工作的成果布施、護持沙門婆羅門,以得投生天上的快樂果報。大德,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64. “大王,你曾否向其他沙門婆羅門問過這個問題呢?”   “大德,我記得曾經向其他沙門婆羅門問過這個問題。”   “大王,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可否告訴我他們怎樣解答呢?”   “大德,我不介意告訴世尊或如世尊那樣的人。”   “大王,既然這樣,請你說吧。”

Pūraṇakassapavādo

165.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富蘭那.迦葉那裏,和富蘭那.迦葉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富蘭那.迦葉說: ‘迦葉賢者,人們以象伕、馬伕、車伕、弓箭手、旗兵、軍官、炊事兵、王子、戰士、大力士、勇士、盾兵、僕人、廚師、理髮師、浴師、糖果師、花環師、漂染師、編織師、藤師、陶師、會計師、算師及其他各種工作技能來謀生。他們在現生之中享用工作的成果,得到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妻子、子女、親友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用工作的成果布施、護持沙門婆羅門,以得投生天上的快樂果報。迦葉賢者,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66.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富蘭那.迦葉對我說: ‘大王,自己親手做或教別人做以下的事情:斬殺、燒殺、使人悲傷、使人疲累、使人顫抖、傷害生命、偷盜、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說妄語等都不是作惡。即使在車輪邊緣裝上利刃到處行走,把地上的眾生切割成一堆堆肉,這也沒有惡的因緣,不會有惡報到來。若去恆河南岸殺人、屠殺,斬殺、教別人斬殺,燒殺、教別人燒殺,這也沒有惡的因緣,不會有惡報到來;再去恆河北岸布施、教別人布施,祭祀、教別人祭祀,這也沒有福的因緣,不會有福報到來。布施、自我調伏、自我節制、說真話等沒有福,不會有福報到來。’

“大德,我問富蘭那.迦葉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否定善惡業報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富蘭那.迦葉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否定善惡業報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富蘭那.迦葉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富蘭那.迦葉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Makkhaligosālavādo

167.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末伽梨.拘舍梨那裏,和末伽梨.拘舍梨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末伽梨.拘舍梨說: ‘拘舍梨賢者,人們以象伕……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68.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末伽梨.拘舍梨對我說: ‘大王,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污染,眾生的污染是沒有因、沒有緣的;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清淨,眾生的清淨是沒有因、沒有緣的。沒有自己所作,沒有他人所作,沒有由人所作,沒有力,沒有精進,沒有人的奮勇,沒有人的進取。所有眾生、所有生命都沒有權、沒有力、沒有精進,一起命中注定地在六道之中生存,感受苦和樂。   “ ‘有一百四十萬種、六千種和六百種主要的生命起源,五百種、五種、三種和半種業,六十二種修習途徑,六十二種小劫,六種人,八種人生時期,四千九百種謀生方式,四千九百種遊方者,四千九百種龍的住處,二千種根,三千種地獄,三十六種塵界,七種有想胎藏,七種無想胎藏,七種無結胎藏,七種天,七種人,七種毗舍遮鬼,七種湖,七種結,七百種結,七種懸崖,七百種懸崖,七種夢,七百種夢;愚人和智者在當中八萬四千大劫輪迴生死,之後苦便會終結。   “ ‘發心修戒、苦行、梵行不能使未成熟的業得到成熟,不能使已成熟的業得到終結。在輪迴中的苦和樂不可計量;輪迴是限定不變的,不會有延長或縮短,不會有提昇或下墮。就正如執著繩頭來拋出一個繩球,當繩滾盡的時候便會停下來;同樣地,愚人和智者八萬四千大劫輪迴生死,之後苦便會終結。’

169. “大德,我問末伽梨.拘舍梨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輪迴達致清淨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末伽梨.拘舍梨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輪迴達致清淨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末伽梨.拘舍梨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末伽梨.拘舍梨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Ajitakesakambalavādo

170.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那裏,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說: ‘阿耆多賢者,人們以象伕……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71.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對我說: ‘大王,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 ‘人由四大組成,到了命終的時候,地歸還地,水歸還水,火歸還火,風歸還風,六根返回虛空;四個人抬著棺木,而亡者是第五人。到了火化的地方後,亡者的足跡便到此為止,只留下白骨和祭品的灰燼。蠢人才會肯定布施等行為,這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錯誤的、沒有用處的。愚人和智者在身壞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死後便不再存在。’

172. “大德,我問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斷滅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斷滅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Pakudhakaccāyanavādo

173.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波拘陀.迦旃延那裏,和波拘陀.迦旃延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波拘陀.迦旃延說: ‘迦旃延賢者,人們以象伕……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74.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波拘陀.迦旃延對我說: ‘大王,有七種聚集物,不由人造,不由人創,不會由此衍生事物,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它們不動搖,不改變,互不妨礙,不會由此帶來苦或樂。七種聚集物是什麼呢?就是地、水、火、風、苦、樂、命。沒有殺生者,沒有教人殺生者;沒有聽聞者,沒有教人聽聞者;沒有知者,沒有教人知者。如果用利劍斬下人頭都沒有殺生這回事,這只不過是劍所佔的空間在七種聚集物之中穿過而已。’

175. “大德,我問波拘陀.迦旃延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七種不同聚集物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波拘陀.迦旃延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七種不同聚集物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波拘陀.迦旃延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波拘陀.迦旃延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Nigaṇṭhanāṭaputtavādo

176.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尼乾陀.若提子那裏,和尼乾陀.若提子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尼乾陀.若提子說: ‘火種3賢者,人們以象伕……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77. ‘‘Evaṃ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尼乾陀.若提子對我說: ‘大王,尼乾陀是四種律儀的約束者。什麼是四種律儀的約束者呢?大王,尼乾陀禁止所有惡,尼乾陀離開所有惡,尼乾陀除去所有惡,尼乾陀不被所有惡所滲入。尼乾陀因為是四種律儀的約束者,所以是一個無結者,自我提昇者,自我節制者,自我確立者。’

178. “大德,我問尼乾陀.若提子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四種律儀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尼乾陀.若提子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四種律儀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尼乾陀.若提子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尼乾陀.若提子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Sañcayabelaṭṭhaputtavādo

179. “大德,有一次,我去到散若耶.毗羅胝子那裏,和散若耶.毗羅胝子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我對散若耶.毗羅胝子說: ‘散若耶賢者,人們以象伕……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80. “大德,當我說了這番話後,散若耶.毗羅胝子對我說: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有來世;我認為有來世的話便說有來世,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來世……。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來世……。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來世……。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有化生的眾生……。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化生的眾生……。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化生的眾生……。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化生的眾生……。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有苦樂業的果報……。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還存在……。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不存在……。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大王,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我認為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話便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181. “大德,我問散若耶.毗羅胝子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模稜兩可的教理。大德,就正如被問到芒果時卻解釋麵包果,或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解釋芒果;同樣地,我問散若耶.毗羅胝子有關沙門現生成果的問題,但他卻向我解釋模稜兩可的教理。我心想: ‘像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對自己國土的沙門婆羅門心生厭惡呢?’   “大德,我對散若耶.毗羅胝子的話既不歡喜也不責難;我的內心不高興,但沒說不高興的話;我對散若耶.毗羅胝子的話不受持也不駁斥,之後起座離去。

Paṭhamasandiṭṭhikasāmaññaphalaṃ

182. “大德,我現在問世尊:人們以象伕、馬伕、車伕、弓箭手、旗兵、軍官、炊事兵、王子、戰士、大力士、勇士、盾兵、僕人、廚師、理髮師、浴師、糖果師、花環師、漂染師、編織師、藤師、陶師、會計師、算師及其他各種工作技能來謀生。他們在現生之中享用工作的成果,得到快樂和滿足,使父母、妻子、子女、親友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用工作的成果布施、護持沙門婆羅門,以得投生天上的快樂果報。大德,你能否也解說一下,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183. “大王,可以的。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大王,你認為怎樣,一個替你工作的僕人,他要早起遲睡,要做各種工作,要令你滿意,要對你尊敬,要隨時聽候吩咐。他心想: ‘真稀奇,真難以置信!竟有這麼好的福,竟有這麼好的報!阿闍世王是人,我也是人,阿闍世王享受最高的五欲,就像天神那樣,另一方面,我只是一個替他工作的僕人,要早起遲睡,要做各種工作,要令他滿意,要對他尊敬,要隨時聽候吩咐。讓我也修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成為一位出家人,約束身、口、意,滿足於簡單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過遠離的生活。   “如果有人告訴你: ‘大王,你認得這位出家人嗎?他曾是你的僕人。’ 這時你會不會叫這位出家人再做替你工作的僕人,要早起遲睡,要做各種工作,要令你滿意,要對你尊敬,要隨時聽候吩咐呢?”

184. “大德,不會。我會對他作禮;我會起立,請他就坐;我會供養他衣服、食物、住處、藥物及其他用品;我會如法保護他。”

185. “大王,你認為怎樣,這不就是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嗎?”   “大德,真的。這是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   “大王,這就是我所解說的,第一種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

Dutiyasandiṭṭhikasāmaññaphalaṃ

186. “大德,你能否解說一下,另一種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呢?”   “大王,可以的。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大王,你認為怎樣,一個你的農夫,他是一個居士,他支持宗教事務,交稅給國家。他心想: ‘真稀奇,真難以置信!竟有這麼好的福,竟有這麼好的報!阿闍世王是人,我也是人,阿闍世王享受最高的五欲,就像天神那樣,另一方面,我只是他的農夫,是一個居士,支持宗教事務,交稅給國家。讓我也修福,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成為一位出家人,約束身、口、意,滿足於簡單的食物和衣服,樂於過遠離的生活。   “如果有人告訴你: ‘大王,你認得這位出家人嗎?他曾是你的農夫。’ 這時你會不會叫這位出家人再做你的農夫,做一個居士,支持宗教事務,交稅給國家呢?”

187. “大德,不會。我會對他作禮;我會起立,請他就坐;我會供養他衣服、食物、住處、藥物及其他用品;我會如法保護他。”

188. “大王,你認為怎樣,這不就是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嗎?”   “大德,真的。這是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   “大王,這就是我所解說的,第二種沙門在現生之中的成果。”

Paṇītatarasāmaññaphalaṃ

189. “大德,你能否解說一下,另一種沙門在現生之中更美妙、更優勝的成果呢?”   “大王,可以的。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闍世王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190. 世尊說:“大王,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4。

191.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淨信;有了這份淨信,他這樣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192.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193.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5,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之後,他具有善的身業和口業,具有清淨的生活方式,具有戒行,守護根門,具有念和覺知,知足。

Cūḷasīlaṃ

194. “大王,什麼是比丘具有戒行呢?一位比丘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木棒,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這是他的戒行。

“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這是他的戒行。

“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6者,遠離低俗的性行為。這是他的戒行。

“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這是他的戒行。

“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說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說話。這是他的戒行。

“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這是他的戒行。

“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這是他的戒行。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遠離豪華的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錢財;遠離接受穀物;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遠離接受僕人;遠離接受禽畜;遠離接受農田;遠離替人做信使;遠離做買賣;遠離欺騙的量秤;遠離賄賂、欺騙、詐騙;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這是他的戒行。

Cūḷasīlaṃ niṭṭhitaṃ.

Majjhimasīlaṃ

195.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損害種子和植物,如損害樹根、樹幹、枝、節、種子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這是他的戒行。

196.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受用儲存的東西,如受用儲存的食物、儲存的飲品、儲存的衣服、儲存的車輛、儲存的床舖、儲存的香水、儲存的肉類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受用儲存的東西。這是他的戒行。

197.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觀看表演,如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話劇、講故事、擊掌、金屬敲擊樂、陶瓷敲擊樂、歌劇、滾球遊戲、攀竹遊戲、人偶遊戲、鬥象、鬥馬、鬥水牛、鬥公牛、鬥山羊、鬥公羊、鬥雞、鬥鵪鶉、比棒、比拳、摔跤、士兵操練、士兵演習、士兵布陣、閱兵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觀看表演。這是他的戒行。

198.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玩放逸的勝負遊戲,如玩八格棋盤棋、十格棋盤棋、不用棋盤棋、跳步遊戲、取層疊木塊、骰子、擊木塊、手畫、球戲、吹葉管、犂地戲、翻筋斗、風車轉、量戲、車戲、弓戲、猜字、猜意念、模仿殘障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玩放逸的勝負遊戲。這是他的戒行。

199.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受用豪華的大床,如受用附有床几的床、床腳有雕刻的床、設有頂篷的床、兩頭各有丹枕的床、長毛被褥、色彩鮮艷的被褥、白羊毛被褥、毛織的被褥、羊毛被褥、有動物圖案的羊毛被褥、兩邊有繐的被褥、一邊有繐的被褥、金絲被褥、白毫被褥、大被褥、繡上象的被褥、繡上馬的被褥、繡上車的被褥、羚羊皮被褥、鹿皮被褥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受用豪華的大床。這是他的戒行。

200.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裝扮身體,如塗香膏、塗香油、香水浴、按摩、照鏡、髹眼影、戴花環、塗香水、施臉粉、塗唇膏、戴手鐲、紮髻、持杖、持瓶、持劍、持傘、穿有花飾的鞋、戴冠、戴珠寶、用塵拂、穿有長繐的白衣等。但是,這位比丘遠離裝扮身體。這是他的戒行。

201.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說低下的說話,如說有關國王、盜賊、大臣、士兵、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臥具、花環、香水、親屬、車輛、鄉村、市鎮、城市、國家、女人、男人、英雄、坊間流言、已故先人、雜談、世間起源、海洋起源、人的成敗等說話。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說話。這是他的戒行。

202.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和人辯論── ‘你不明白這些法和律,我才明白這些法和律;你能夠明白這些法和律嗎?’‘你說錯了,我才說得對!’‘我前後一致,你前後矛盾!’ ‘你之前說了應該後說的說話,但之後才說應該在先前說的說話!’ ‘我改變了你的想法!’ ‘你提出的論據已被駁倒,你敗了!’ ‘繼續試,看看能否脫困吧!’ ──但是,這位比丘遠離和人辯論。這是他的戒行。

203.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替人做信使,如替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兒童等做信使──被呼喚: ‘來這裏。’ ‘去那裏。’ ‘帶東西來這裏。’ ‘帶東西去那裏。’ ──但是,這位比丘遠離替人做信使。這是他的戒行。

204.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為了取得更多供養而虛偽、不誠實、欺騙、詐騙。但是,這位比丘遠離虛偽和不誠實。這是他的戒行。

Majjhimasīlaṃ niṭṭhitaṃ.

Mahāsīlaṃ

205.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看掌、星相、解夢、鼠嚙相、火供、杓供、穀供、飯供、米供、熟酥供、麻油供、口供、血供、掌相、土地風水、農田風水、符咒、驅魔、尋寶、治蛇咬、治毒、治蠍螫、治鼠咬、解鳥聲、解烏鴉聲、預測壽命、防箭傷害、解走獸聲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06.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以珠寶相、杖相、衣相、劍相、箭相、弓相、武器相、男相、女相、男童相、女童相、男僕相、女僕相、象相、馬相、水牛相、公牛相、母牛相、山羊相、公羊相、公雞相、鵪鶉相、蜥蜴相、耳環相、烏龜相、走獸相等預測吉凶的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07.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國王將會出征,國王將會收兵。’ ‘我們的國王將會推進,對方的國王將會撤退。’ ‘對方的國王將會推進,我們的國王將會撤退。’ ‘我們的國王將會戰勝,對方的國王將會戰敗。’ ‘對方的國王將會戰勝,我們的國王將會戰敗。’ ‘這人將會勝利。’ ‘這人將會失敗。’ 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08.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將會日蝕。’ ‘將會月蝕。’ ‘將會星蝕。’ ‘日月將會循著軌跡運行。’ ‘日月將會不循軌跡運行。’ ‘星將會循著軌跡運行。’ ‘星將會不循軌跡運行。’ ‘將會有流星。’ ‘天空將會有黃道光。’ ‘將會地震。’ ‘將會打雷。’ ‘日月星辰將會何時上昇、何時落下、何時明亮、何時暗淡。’ ‘日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月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循著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不循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循著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不循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流星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黃道光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地震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打雷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星辰上昇、落下、明亮、暗淡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09.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將會有雨水。’ ‘將會乾旱。’ ‘將會豐收。’ ‘將會失收。’ ‘將會平安。’ ‘將會不安。’ ‘將會有病。’ ‘將會健康。’ 等知識學問。還有從事手語、計算、數學、詩詞、俗世哲學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10.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嫁娶、撮合姻緣咒術、拆散姻緣咒術、付款擇日、取款擇日、撮合友情咒術、拆散友情咒術、墮胎咒術、使人不能說話咒術、使人不能開口咒術、使人雙手扭絞咒術、使人耳聾咒術、向鏡問卜、向童女問卜、向天神問卜、禮拜太陽、禮拜大梵、以口噴火來施咒術、召喚財神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11.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低下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祈福法事、還願法事、施咒術法事、祈生殖力法事、祈沒有生殖力法事、動土法事、封聖地法事、淨口法事、沐浴法事、火祭法事等知識學問。還有從事嘔出嘔吐物、洗腸、除痰、排便、洗頭、滴耳、洗眼、滴鼻、塗油、塗藥、針灸、做手術、治小兒疾病、治一般疾病、開藥、敷藥等知識學問。但是,這位比丘遠離低下的知識學問。這是他的戒行。

212. “大王,一位具有戒行的比丘,去到任何地方都不會因戒律而心生恐懼。大王,就正如一位清除了敵人的灌頂剎帝利,去到任何地方都不會因敵人而心生恐懼那樣;同樣地,一位具有戒行的比丘,去到任何地方都不會因戒律而心生恐懼。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大王,這就是比丘具有戒行了。

Mahāsīlaṃ niṭṭhitaṃ.

Indriyasaṃvaro

213. “大王,什麼是比丘守護根門呢?一位比丘眼看見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一位比丘耳聽到聲之後……。   “一位比丘鼻嗅到香之後……。   “一位比丘舌嚐到味之後……。   “一位比丘身感到觸之後……。   “一位比丘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大王,這就是比丘守護根門了。

Satisampajaññaṃ

214. “大王,什麼是比丘具有念和覺知呢?一位比丘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大王,這就是比丘具有念和覺知了。

Santoso

215. “大王,什麼是比丘知足呢?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大王,這就是比丘知足了。

Nīvaraṇappahānaṃ

216.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聖者之知足,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217.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218. “大王,就正如一個貸款營商而得到成功的人,清還所有債款後還有餘錢來養家。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219. “大王,又正如一個有病的人,身體有病痛,沒有胃口,沒有體力,過了一些時候他康復了,有胃口,有體力。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220. “大王,又正如一個被囚禁在牢房的人,過了一些時候他獲釋了,得到安樂,沒有困苦,財物沒有損失。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221. “大王,又正如一個奴僕,沒有自由,受人支配,不能隨心所欲到處走,過了一些時候他恢復自由身,重獲自由,不受人支配,可以隨心所欲到處走。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222. “大王,又正如一個帶著財物的人,要穿過一個遼闊、沒有食物、危險、令人恐懼的荒野,過了一些時候他穿過了那個荒野,平安地抵達一條安穩、太平的村落。當他想起這件事情時,內心便會得到歡悅、得到快樂。

223. “大王,同樣地,一位比丘如果不捨棄五蓋的話,他就被視為欠債、患病、囚犯、奴僕、穿越荒野那樣。

224. 一位比丘如果捨棄五蓋的話,他就被視為沒有債項、健康、出獄、得自由身、抵達安穩之地那樣。

225. “當他觀察自己捨棄了五蓋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Paṭhamajjhānaṃ

226. “他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227. “大王,就正如一位熟練的浴師或他的徒弟,把皂粉倒進鐵桶,再倒進水來把它搓成皂球,這時整團皂球內內外外都充遍水份,水份不會滲漏出來。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Dutiyajjhānaṃ

228. “大王,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229. “大王,就正如一個泉水池,清涼的泉水從泉眼不斷湧出,泉水注滿、充滿了整個水池;外面的水不論從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不能注入這個水池,即使下雨,雨水也不能注入這個水池;整個水池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涼的泉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Tatiyajjhānaṃ

230. “大王,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231. “大王,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一些還沒長出水面的蓮花,它們由頂部至根部都注滿、充滿了清涼的池水,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池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Catutthajjhānaṃ

232. “大王,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233. “大王,就正如一個坐著的人,他穿了白色的衣服,連頭也蓋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蓋上白色的衣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Vipassanāñāṇaṃ

234.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知見,導向知見,他知道: ‘這是我的身體,它是物質性、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那是我的心識,它受制於身體,受身體所束縛。’

235. “大王,就正如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它穿在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或淡色的線上。一個有眼睛的人放在手上觀看,他知道: ‘這是一顆美麗、優質、有八個切面、精工雕琢、晶瑩、剔透、完美的琉璃珠,那是一條顏色線。’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知見,導向知見,他知道: ‘這是我物質性、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身體;那是我的心識,它受制於身體,受身體所束縛。’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Manomayiddhiñāṇaṃ

236.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化出一個意生身,導向化出一個意生身。從這個身體化出另一個身體,這個由意所生的色身具有身體各個部分,六根無缺。

237. “大王,就正如一個人從蘆葦草拔出蘆葦鞘,他心想: ‘這是蘆葦草,那是蘆葦鞘;一條是草,一條是鞘;從蘆葦草拔出蘆葦鞘。’ 又正如一個人從劍鞘拔出劍,他心想: ‘這是劍,那是劍鞘;一把是劍,一個是劍鞘;從劍鞘拔出劍。’ 又正如一個人從蛇蛻抽起一條蛇,他心想: ‘這是蛇,那是蛇蛻;一條是蛇,一條是蛇蛻;從蛇蛻抽起一條蛇。’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化出一個意生身,導向化出一個意生身。從這個身體化出另一個身體,這個由意所生的色身具有身體各個部分,六根無缺。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Iddhividhañāṇaṃ

238.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神變,導向神變。他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沈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

239. “大王,就正如一位熟練的陶師或他的徒弟,能隨心所欲用黏土造出各種器皿。又正如一位熟練的象牙雕刻師或他的徒弟,能隨心所欲用象牙雕出各種象牙飾物。又正如一位熟練的金匠或他的徒弟,能隨心所欲用黃金造出各種金飾。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神變,導向神變。他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沈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Dibbasotañāṇaṃ

240.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天耳界,導向天耳界。他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241. “大王,就正如一個人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時,聽到大鼓聲、小鼓聲、響螺聲、鈸聲、腰鼓聲。他心想: ‘這是大鼓聲來的。’ ‘這是小鼓聲來的。’ ‘這是響螺聲、鈸聲、腰鼓聲來的。’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天耳界,導向天耳界。他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Cetopariyañāṇaṃ

242.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他心智,導向他心智。他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243. “大王,就正如愛裝扮的男女老少,在一面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鏡子或一盆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水之中觀看自己的面容:有斑點時知道有斑點,沒有斑點時知道沒有斑點。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他心智,導向他心智。他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ṃ

244.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宿命智,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245. “大王,就正如一個人從自己的村落走去第二個村落,又從第二個村落走去第三個村落,又再從第三個村落返回自己的村落。他心想: ‘我從自己的村落走去第二個村落,在那裏我曾那樣站立、那樣坐下、那樣說話、那樣靜默。又從第二個村落走去第三個村落,在那裏我曾那樣站立、那樣坐下、那樣說話、那樣靜默。又再從第三個村落返回自己的村落。’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宿命智,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Dibbacakkhuñāṇaṃ

246.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眾生生死智,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247. “大王,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廣場中的大樓上面,能看見一些人走進房子,一些人從房子走出來,一些人在道路上行走,一些人坐在廣場中。他心想: ‘一些人走進房子,一些人從房子走出來,一些人在道路上行走,一些人坐在廣場中。’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眾生生死智,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 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

Āsavakkhayañāṇaṃ

248.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漏盡智,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需要做的已經做完,再沒有餘生。

249. “大王,就正如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位於高山上的湖邊,湖水清晰、清澄、清澈,能看見湖裏的螺貝、沙石、游動的魚群。他心想: ‘這些湖水清晰、清澄、清澈,水裏有螺貝、沙石、游動的魚群。’ 同樣地,這位比丘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致力於漏盡智,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他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需要做的已經做完,再沒有餘生。   “大王,這就是沙門現生的成果,比之前的成果更美妙、更優勝。大王,沒有其他沙門成果比這更美妙、比這更優勝的了。”

Ajātasattuupāsakattapaṭivedanā

250.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對他說: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大德,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的父王是一位公正的國王,但是我為了王位,竟然取去他的性命!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251. “大王,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你的父王是一位公正的國王,但你竟然取去他的性命。大王,我接納你的悔過,你明白這是過錯之後便會依法改善。大王,一個明白什麼是過錯的人便會依法改善,會在將來約束自己,能在聖者之律之中進步。”

252.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闍世王對他說: “大德,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告辭了。”   “大王,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阿闍世王聽了世尊的說話後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253. 阿闍世王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這是阿闍世王的傷害!這是阿闍世王的毀滅!如果他不是取去父王的性命,他會在剛才一席話之中遠塵、離垢,得到法眼7。”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Sāmaññaphalasuttaṃ niṭṭhitaṃ dutiyaṃ.

Powered by web.py, Jinja2, AngularJS,